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震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震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震级是怎么算出来的?
中国的面波震级计算公式为:地震震级 M ,用地震面波质点运动最大值 (A/T)max 测定。计算公式为:M=lg(A/T)max+ σ ( Δ )
地震震级是通过仪器给出地震大小的一种量度,考虑到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的衰减,震级的测定需要考虑地震深度和震中距离。
震级与烈度设防标准?
一、地震震级:震级衡量的是地震的大小,是对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说的是某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的大小,是对地震的具体属性的描述,对应一个震级。因为某次地震所释放的总能量是固定的,所以它的震级也是唯一的。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是震级6.8,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震级是7.9。
震级大一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10的1.5次方倍,也就是31.6倍;震级大两级,地震矩变为原来的31.6的平方倍,也就是1000倍。以此类推……。
我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二、地震烈度:地震烈度衡量的是某次地震发生之后对某个地区的影响。烈度的大小与地震震级相关,但并没有明确的数值关系,主要牵扯其它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效果不同。也就说,烈度跟震源深浅、地震类型、地质条件等等都有关系。不同的地震会有不同的破坏效果;相同的地震,发生在地球上不同的地区也会有不同的破坏效果。同样都是6级地震,一个震中烈度可能是7度,另一个震中可能会达到8度。由于地形地质的不同,同样的地震,震中烈度可能是9度,往外50公里可能降低到8度,再往外150公里可能降低到7度。烈度的分布大致上遵循着越靠近震中越大的规律。通常情况下,越靠近震中最大,越远离震中越小。
三、抗震设防烈度:抗震设防烈度是人为设置的某个地区的抗震属性。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
震感和震级有什么区别?
1. 震感和震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 震感是指地震对人们的感知程度和影响,包括地面摇晃、建筑物震动、人员逃生等。
震感的强弱取决于地震的震源距离、震源深度、地质条件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因素。
3. 震级是用来描述地震能量大小的物理量,通常使用里氏震级或面波震级来表示。
震级是通过测量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振幅和频率来计算的,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呈指数关系。
震级越高,地震释放的能量越大,地震对地表的影响也会更加严重。
4. 因此,震感和震级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地震的,震感更注重地震对人们的影响,而震级则更注重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他们的主体对象不同。
震感是指物体在地震或其他震动作用下产生的震动感觉,通常用震级来表示,震级越小,震感越弱。
烈度是指地震时地面产生的温度变化,通常用温度单位摄氏度(C)来表示。烈度越大,地面温度变化越大,地震对人类的危害也就越大。
所以,震感和烈度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震感指震动感觉,烈度指地面温度变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震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震级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