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司马迁的资料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司马迁的资料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谈谈对司马迁的评价?
对司马迁的评价: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司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的评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
西汉的司马迁,因李陵之祸,遭受了宫刑。当时他所受的挫折,所承受的痛苦之巨大是今人难以想象的,当时他也曾想到了死。生死的抉择,他毅然选择了生,写成一部3000年的通史《史记》得以著成。当时的司马迁被屈辱困扰着,使他“居然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但他并没有放大自己的痛苦,而是直面人生道路的崎岖,并且尽量缩小痛苦,把它当作是上天为自己编写的人生中的一部分,最终完成了历史的一座丰碑。司马迁为封建社会的文人,遭不白之冤,司马迁懂得了去直面挫折,缩小痛苦。
著名的文学***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就很高.”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班固对司马迁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见<前汉书>.”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之,上断唐尧,下讫秦缪。唐、虞以前,虽有遗文,其语不经,故言黄帝、颛顼之事未可明也。”但毕竟承认其书“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刘知几《史通》里对《史记》的评价也不如《左传》和《汉书》.
唐代以前的学者基本都是“尊班(班固的《汉书》)抑马(司马迁的《史记》)”。宋朝开始,史学界的“会通”思想逐渐盛行,很多史学家试着写通史,学者又开始“尊马抑班”。
司马迁是大男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的做人做事,有巍巍雄风。
汉朝与匈奴作战,李陵竭尽全力仍遭到失败,汉武帝想杀李陵全家,朝臣无人敢提意见,只有司马迁替李陵据理力争,触怒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面对作为男人所受的极具侮辱性的处罚,司马迁一度曾想***,但想到父亲临终对他完成一部伟大史书的嘱托,司马迁含垢忍辱,坚强地活了下来,几乎是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史记》的写作,实现了父亲的遗愿,也使后人有了这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读。
虽然司马迁在被施以宫刑后,在身体上已经不再是男人,但在精神上,他不仅是男人,而且是一位后人难以企及的伟岸男人。
司马迁的结局?
司马迁受宫刑之后一直担任中书令的官职。现有的资料似乎可以表明,汉武帝最后一年,在中书令位置上的,是一个叫郭穰的人。这就是说,司马迁当时已经离开了中书令的职位。
司马迁是哪个朝代的人?
西***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年—?),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少年时随父司马谈读书,并从董仲舒受学《春秋》,向孔安国问疑《尚书》。二十岁出游,历经长江、湘江、沅江、淮水、泗水、黄河等流域,沿途考察名胜古迹,访问历史遗事,调查社会风俗。后为郎中,曾随汉武帝出巡西北诸郡县。元鼎六年(前111),奉命出使西南。
元封元年(前110年)父死,遗嘱继志著史。三年,任太史令,阅读皇室所藏典籍,开始搜集史料。太初元年(前104年),倡议并主持改革历法工作,与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典星射姓、治历邓平、方士唐都、落下闳等数十人,共同制订了以正月为岁首的新历,名为“太初历”。此后即着手著史。
天汉三年(前98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触怒武帝,获罪入狱,处以腐刑。太始元年(前96年)出狱,任中书令。
受刑之后,忍辱发愤,艰苦撰述,根据《尚书》《春秋》《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等史书及诸子百家的著作、官府所藏的典籍档案以及亲身考察访问得来的资料,终于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影响极为深远。他死后,《史记》藏于家,至汉宣帝时,始由其外孙杨恽公布于世。除《史记》外,其著作存于今者尚有《报任安书》、《素王妙论》、《悲士不遇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