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秋节为什么吃月饼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秋吃月饼的起因有哪些?
中秋吃月饼最初是用来祭月的,后来演变为家人团聚的象征。
在古代,中秋节是祭月的节日,人们会用圆月来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月饼则是用来祭祀月亮神的祭品,后来演变成了家人团聚时必吃的食品,象征着团圆和美好。
除了吃月饼外,中秋节还有赏月、赏桂花、猜灯谜、赛龙舟等传统习俗。
其中,赏月是最具代表性的活动之一,人们会在夜晚抬头仰望天空,欣赏明月高悬的美景,感受宁静和祥和。
此外,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之一,口味和馅料多种多样,不同地区也有自己独特的月饼制作方法和口味偏好。
中秋节起源于唐朝,月饼源自明朝,中秋赏月为什么还要吃月饼,有什么典故?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于《周礼》一书。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中的《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明清时,己是与元旦齐名,成为了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仅次于春节,成为第二大传统节日。
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的中间,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故称,中秋。中秋还有多种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称,八月节,八月半,中秋的主题都是围绕,月,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十五的月亮圆又圆,象征团圆,故又叫,团圆节,唐朝时,中秋节还被称作,端正月。
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意指,团圆,八月十五又祭月,饼心圆,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中秋的晚上,我国很多地区还有烙,团圆,的习俗,烙一种类似月饼的小饼子,中间裹有糖、芝麻、桂花和蔬菜等,外表印有,月亮、桂树、兔子等图。
月饼祭月之后,在由家中长辈将月饼按人数分切成块,每人一份,如有不在家的,会留其一份,表示合家团圆!🐴🌺🌺
月饼象征着团圆,是中秋佳节必食之品,是吉祥团圆的象征。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贡品,延传下来,便形成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每逢中秋,皓月当空, 家家团聚,品饼赏月,作为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也就成了节日的礼品。传说朱元璋领导汉族人民反抗元朝暴政,约定在八月十五这一天起义,互赠月饼,把字条在月饼中传递信息。推翻了元朝,成为明朝的第一个皇帝,便有了在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还有嫦娥奔月,嫦娥恰值农历八月十五,误食丹药升天奔月,人们思念她在这一天赏月吃月饼。唐朝李世民征战,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吐蕃商人进献圆饼(月饼),人们中秋吃月饼便流传下来。
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农历每季每月的十五,分别称为孟、仲、季。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日居于秋季的正中,所以,称作“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日即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为“中秋节”或“仲秋节”。这时,因为月色倍明于常时,所以又称为“月夕”。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百姓也就有了中秋祭月、拜月、赏月习俗。据史料记载,在唐代,祭拜月神后,还要赏月吃团圆饼,饮桂花酒,使八月十五成为了一个互相祝福、喜庆团圆的日子。
月饼在很早以前叫小饼或甜饼,开始是祭奉月神的供品之一。到了唐朝在京城长安有了专制月饼的辅子,宋代就兴旺起来了。北宋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那时的小饼与现在的酥皮月饼很相似。
据说,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游到杭州时正值中秋,一些学士奉献甜饼给乾隆品尝。乾隆一边赏月一边吃饼,连声说:”好月,好饼,中秋良宵也。“从此,中秋做月饼吃月饼在全国兴起。月饼也做的大了,供月时有如同大吃盘大小一般。据说,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算是一个巨型月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