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打工者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打工者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农民进城打工叫“农民工”,不叫“工人”,有什么区别?
这是对农民的标准称呼,***如继续叫农民工为打工仔的话,可现在又有许多高龄农民出来打工发财,这种称呼似乎很不恰当,所以不好再叫农民打工仔了,现统称农民工,是城镇居民对农民工兄弟的最大尊称!因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实在不放便叫农民工程师,也更不可能叫农民工伟人或农民工大人!
按说去打工就叫工人,人在車间或工地,老板记了姓名,分给一项活计做。可是这种工人不定哪会儿就被辞退了,单位用人不可靠,而体制内的,就是国企工人,是不能辞退的,还不能拖欠工资。把人分了两种。农民干得再好,户口在农村里,打一段时间的工,还得回家为农民。所以农民工这个名字不改。
为什么有的人把打工者称为打工仔?
员外曾经就是一名打工仔,来告诉你这个答案吧!所谓打工仔,是指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村青年进城里务工阶层。中国改革开放后,最初珠三角地区冒出大量的三资企业,需要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而此时,正好内地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于是便流向广东进厂务工。
背井离乡的打工妹。城市是别人的,你们只不过是一群匆匆的过客。
当年的三资企业以香港老板居多,仔又在粤语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指年轻的人、年幼的动物等,所以进厂务工的年轻人就被香港老板称作打工仔了。如今可以广泛理解为在各大城市中打工的年轻人。男叫打工仔,女的叫打工妹。
员外当年在广东打工时,记得珠三角地区有本杂志非常出名,名字就叫《打工族》,后来当地有关部门觉得这个词具有一定的歧视性质,就改为了《外来工》。这本杂志以刊登打工仔在广东的工作生活为主要内容,深受年轻人追捧,甚至有段时间有洛阳纸贵的趋势,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像员外这样的写作爱好者。
好多年了,如今看到这样的场景,员外仍然内心热乎乎的。
有个叫左河水的作家,对打工仔的描述得非常到位,来看下:
打工仔,这是一个很远古的称呼了,应该是从广东那边开始流传开的,以前外出打工的,基本都往广东,深圳那边走,久而久之,当地人就把外地人称呼为“打工仔”。
随着时间的推移,打工仔已经成为了一个统称,不管你是外地的,还是当地的,只要是打工的,都被称作为打工仔!
以前的打工仔还是比较时尚,比较受尊敬的,但现在的打工仔,就比较苦逼了,会被那些有能力,有身份的人所瞧不起,所有的什么苦力活,都得由打工仔去完成!有身份和地位的人,只要监督和管理就可以了!
因为最早的打工都是去广东珠三角那边,最先划的经济特区吸引了内地的人去那边打工,当时打工的首选地就是深圳,初中刚毕业的甚至没读完的十七八岁的小伙子都跑去了,而南方当地人管这么大年纪的都叫仔,因此有了打工仔的叫法,你去街上买东西,当地的一些老板也会叫你靓仔,女孩子叫你靓妹,这个只是当地人的一种叫法,也没有伎视的意思。现在你上街女的只要没白头发叫她美女都挺乐意。
这是个欺视性名词,把农村人看作社会底层人是一种不公平的待遇,虽然改革开放大多数农村人涌向了城市,但如果不是这些农村打工人的辛勤劳动,也不会有中国现在的繁荣和强盛。无需讳言,的确有一些农村人由于素质不高,给城市管理带来不便,让人生厌,但绝大多数农村人还是靠辛苦赚钱,凭本事吃饭,更有许多农村人通过自身努力融合在城市之中,成为城市的建设管理中的一员而成为新的城市人,所以,遇事要就事论事,不可一竿子打一船人,更不能随意抵毁他***格,在同一国度,在法律面前权利和义务都是相等的,又有什么资格给他人随便冠以“打工仔"的帽子呢?!
我个人觉得人把打工者称作打工仔是对打工者的不尊重。我们从农村出来打工的没文化,在南方那些所谓老板眼里称为打工仔,,有点看不起人的感觉。一般情况幼小的才能称为仔,我们打工者又没那么幼小,何必当小孩看待。
***平等,只是外表原则,其实在有钱有势的人心里还是存在地位偏差的。我也是一打工者,我们要自强自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