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叔齐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叔齐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伯牙叔齐是什么呀?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先后都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见《吕氏春秋.诚廉》﹑《史记.伯夷列传》。《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邢昺疏引《春秋少阳篇》:"伯夷姓墨,名允,字公信。伯,长也;夷,谥。叔齐名智,字公达,伯夷之弟,齐亦谥也。" 封建社会里把他们当作抱节守志的典范
伯牙叔齐是商朝末期有名的历史人物。伯牙叔齐是商朝末期周朝初期贵族后裔,是亲兄弟,由于两人谦让王位,所以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听说了周文王的贤明,就去投靠周文王。再半路遇到了周武王的伐纣大军,极力劝说周武王反对伐纣灭商。被周武王拒绝,西周建立后,在山中避难,不食周粟,最后被饿死。
伯夷和叔齐归隐的典故?
伯夷叔齐本是孤竹君的儿子,商朝贵族,因不喜俗世,故隐居山林。商纣王年间,周武王征伐商纣王,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后来,周武王打败殷商,平定天下,伯夷叔齐认为周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耻之,所以义不食周粟,隐於首阳山,***薇而食之。后来饿死於首阳山。
两人的做法,在现在看来可能比较极端,但是却充分的表达了他们对故国的忠诚。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周文王征服了殷商的土地与人民,但是,伯夷叔齐自小受到殷商的抚育,受到殷商的恩惠,他们既不愿意违背当时的民心所向,也不愿意忘记故国所给予他们的恩惠,所以,只能选择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处理这种矛盾。
伯夷和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要立叔齐为国君,孤竹君死后,叔齐欲禅让伯夷,伯夷说:34;这是父命啊"。于是逃走了。叔齐也不肯继位,也逃脱了。
人们只好拥立孤竹君的次子即位,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昌乐于赡养老人,于是便投奔他而去,这就是他俩归隐的典故。
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伯夷、叔齐虽然贤明,但由于得到孔子的赞扬,名声更加显著。
伯夷、叔齐是商末周初的两位著名人物,他们不食周粟,隐居在首阳山中,***薇而食,最终饿死。孔子对他们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是“古之贤人也”。孔子的赞扬使得伯夷、叔齐的名声更加显著,成为了后世传颂的楷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叔齐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叔齐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