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武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武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三国赵云武勇忠义,但他是优秀的统兵大将吗?
在正史中,赵云单独领兵的机会不多,但是表现不错,所以其统兵能力还是不错的。
赵云是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不过陈寿在《三国志》中惜字如金,很多人的记述都很简略,赵云的传记也只有240个字。因此在《三国志》中,赵云作为主将领兵的记录只有一次。此外在裴松之注《三国志》时引用的《赵云别传》记载,赵云还有两次单独统兵记录。
《三国志》中记载的,是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和邓芝率蜀军偏师出斜谷道,驻军箕谷,扬言要攻打郿县,作为疑兵吸引关中曹军主力,为诸葛亮率蜀军出祁山,攻打陇右创造有利条件。此后曹真果然统帅曹军大队前来,赵云因为兵少,战斗不利主动撤退。不过因为赵云收拢部队据险而守,因此损失不大。
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
这一战赵云虽然最后以失败告终,不过此次作战他本来就只是为了吸引曹军主力而来,主要任务还是顺利完成了的。而且最后损失不大,应该说他的统兵能力还是不错的。
而《赵云别传》记载的,一是汉水之战,二是刘备伐吴时赵云镇守江州。
汉水之战中和《三国演义》中记述相近,黄忠去北山劫粮时逾期未归,赵云亲自率兵去接应,半路遇到曹军大队。赵云主动出击,击败曹军前锋以后才退回大营据守。为了迷惑曹军,赵云命打开营门,士兵偃旗息鼓。曹军怀疑有伏兵,不敢进逼,纷纷后撤。赵云趁势追杀,大破曹军。
而镇守江州时,赵云只是在刘备败退时前去接应,进军到永安以后,吴军已经撤退,并没有和吴军交战,也没有像演义中那样杀死朱然。
这两战里汉水之战可以说打的非常出色,刘备也评价赵云“一身都是胆也”。
当然,关于《赵云别传》是否可信,目前还有一定争议,不过即使只按照《三国志》算的话,赵云的表现也相当可以了,起码在水准线之上。
对赵云,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说他是刘备的贴身保镖。事实上!赵云的职业跟保镖没有任何联系,刘备的保镖队长是陈到。陈到在刘豫州时期加入了刘备集团,担任了刘备帐下的白毦兵统领,也就是禁卫军保镖队,秘密保护刘备的人身安全。
白毦兵是刘备的亲兵,只有刘备、陈到二人才有资格调遣。赵云在刘豫州时期,还没有加入刘备集团。赵云加入之后,刘备不可能让他去替换陈到,一则对他信任不够,二则不知他武艺如何。初入刘备集团的赵云,只不过以刘备部曲的身份留驻。
而且,赵云加入刘备集团之后,大多时候都没有陪侍在刘备身边。刘备西下益州,赵云在公安领留营司马,特令总管公安内外事物;刘备兵出汉中,赵云在汉水附近担任先锋,智退了曹魏军马;刘备发动夷陵之战,赵云为江洲都督,刘备兵败后赵云第一时间赶到白帝城,避免了被东吴进一步吞噬。
所以!这边有必要澄清一下,赵云从来不是刘备的保镖队长。
那么?赵云的真实身份是什么?当然是统兵大将啊!不过赵云的统率性质跟关羽、魏延等人不同。关羽、魏延是统率三军的帅才,而赵云统率的常常都是几千众的小股部队,相当于执行特殊任务的特别行动队队长。跟东吴的凌统有几分相似。
从赵云加入刘备集团之后,就跟随刘备一路逃跑,没有太多的表现机会。由于在长坂坡救了后主阿斗,由部曲升任为牙门将军。
之后的赤壁之战,荆州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具体事迹没有详载。只知道赵云被封为了桂阳太守,刘备西下益州后,被任命为留营司马。这些都是文职工作。说明赵云是个文武兼备,综合能力特别强的能臣。
一、西下益州
刘备在益州事败,命诸葛亮统领张飞、赵云西下益州支援。平定了沿途的所有郡县。在这些战役中,主要以张飞、赵云为先锋大将。二人功不可没。原文如下:
行至江洲的时候,诸葛亮命赵云独领一支军马上成都,足见赵云是能独挡一面的大将,诸葛亮把任务交给他,非常放心。最终,赵云与诸葛亮会师成都,升为了翊军将军。
赵云,字子龙,史载常山真定(真定即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赵云早期追随白马将军公孙瓒,因觉公孙瓒并非明主而离开,后结识刘备,以为雄主,故终生追随。
赵云一生常伴刘备左右,不仅扮演了刘备的贴身警卫的角色,时时护卫刘备周全,还常常作为一方将领征战四方,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刘备誉为忠勇双全、一身是胆。
作为刘备的贴身警卫,赵云始终兢兢业业,作为一方将领,赵云有勇有谋,勇猛无敌。
为将,赵云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史载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时间里,曾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及江南平定战,更是自己一人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在这些战役中,赵云都取得了极大的胜利。
为官,为民***,敢于直谏。赵云曾担任过桂阳太守,江州都督等官职,在任期间,一心为民,深受百姓爱戴。关羽丢失荆州后,被东吴军士杀死,不久后,张飞也于军中被刺杀,接连失去两个兄弟,刘备决心伐吴,盛怒之下,满朝文武只有赵云一人敢于直言犯谏。
因此,赵云被后世赞为蜀汉最有大局观儒将,也被认为是三国时期的完美人物 。死后,被封为“常胜将军”。
人们一提到常山赵子龙,首先想到的就是白马银枪,在长坂坡七进七出,英勇非凡。但赵云除了武勇之外,更是一名有胆有识、沉着冷静的优秀将领。
定军山巧设空营计,以弱胜强,展示出一名杰出将领有胆有识、有勇有谋一面
刘备斩杀夏侯渊后,曹操不得不亲自领兵来争夺汉中之地。当时,曹操在北山下囤积军粮,黄忠认为,可以劫粮。于是,赵云跟随黄忠一同去取。但是不知何故,黄忠在约定的时间仍未回来,赵云带领数十名骑兵接应。不想正赶上曹军蜂蛹而出,赵云只得边战边退,但很快就陷入重围。赵云在奋勇杀出重围后,看到自己副将张著仍在曹军包围之中,赵云又再次杀入重围,救出张著。在退回到营寨后,曹军也紧跟而来。留守的张翼建议闭门据守。赵云却下令,大开寨门,偃旗息鼓,并埋伏***手。果然,曹军怀疑营中有埋伏,不敢进入,只得撤退。这时,赵云下令,擂起战鼓,鼓声震天,但并不出击,只令强弩射杀敌军。惊慌的曹军自相践踏,落入汉水淹死的人很多。第二天,刘备来到营垒,查看战场,赞叹“子龙一身是胆”。通过这件事,我们不仅看到了赵云之勇,如果长坂坡七进七出是小说家之言。那么定军山在曹军重围中杀进杀出,绝对需要真实本领。但更重要的是赵云与下属共同进退,用现在的话就是“不抛弃、不放弃”,这样的将领必然能得士兵死力。同时,摆出空营计又看出其谋略超人的一面。
箕谷退兵稳步有序,败而不乱,显示出一名杰出将领临危不惧、出变不惊的一面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诸葛亮扬言由斜谷道取郿城,使赵云、邓芝为疑兵占据箕谷迷惑曹魏大军,魏明帝曹睿命大将军曹真率领关右各军据守郿城抵挡赵云的疑兵部队。这时,诸葛亮率大军兵出祁山,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判魏降蜀,本来形势一片大好。不想魏将张郃在街亭击败马谡,占据军事要地,迫使诸葛亮不得不全线撤退。祁山大军败退后,因为赵云部队的兵少而敌军强大所在箕谷失利,但赵云收敛部队坚守,所以损失不大,并且亲自断后烧了百里栈道阻止了曹魏大军追至蜀汉境内。虽然回到汉中后因为兵败被贬为镇军将军。但是回到汉中后,诸葛亮问邓芝道:“街亭失利,大军败退,兵将不再可收拾,箕谷战败,兵将依然齐整如初,是什么原因呢?”邓芝说:“赵云亲自在部队后面拒敌,军需物资,一点都没有抛弃,兵将没有什么缘由可以散乱。”赵云有军资和剩余的绢帛,诸葛亮让用来分给将士,赵云说:“军事上没有胜利,为什么要有赏赐,这些物资请全部存入赤岸库,等到十月用作冬季犒劳品。”可以对比,即使诸葛亮统帅大军从祁山撤退时,仍然有一百不可收拾局面,但赵云统帅的军队却井然有序,连军需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赵云可以称得上“善战者不败,善败者不乱”,确实古之良将。
勇于劝谏顾全大局,明晰时势,子龙不仅是古之良将,更有古大臣之风
在刘备占领益州以后,有人建议刘备把成都的良田美宅分给将领们。应该说,这个提议是得到大多数将领拥护的,毕竟跟随刘备刀里来,枪里去,图得不就是封官荫子,人生富贵。但赵云却说,现在曹操还未消灭,我们还不能贪图安乐。等到消灭曹贼,天下安定后,将士们重归故里,在自己的田地上耕作,才会各得其所。现在益州的百姓,刚刚遭受兵乱,土地、田宅都应归还原来的主人,让百姓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然后才能征发兵役,收取租税,获得他们的支持,不应该拿他们财物,奖赏将士。刘备最终认可了赵云的意见,没有实行这个建议。
在关羽被杀,荆州被东吴所占后,刘备一意孤行,执意伐吴,这时赵云面对已经被愤怒冲昏头脑的刘备,仍然犯颜直谏,现在国贼是曹操,而不是孙权。如果先灭掉魏,则孙权自然归服。如今曹操虽然已经死去,他的儿子曹丕窃夺了汉朝的皇位。我们应当顺应民心,尽早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这样关东义士,一定会自带军粮,驱策战马迎接陛下。不应该置曹操而不顾,先和孙权开战。两国战端一开,不可能很快结束。
从这里,我们看到赵云却是一心为国,顾全大局,只要与国有利,即使触及刘备通点,损害众将利益,也要勇于劝谏,可见他有大臣的风范,而不仅仅是武将。同时,他对时势有着准确的洞察力,能够看清大势,还能从战略角度考虑问题,以消灭汉贼为目标,夺取关中,占据黄河、渭水,团结义士,夺取天下,更能显现其统帅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