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房地产报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中国房地产报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房地产报是什么级别的报纸?
中国房地产报是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主管的地产首席财经人文新闻纸。1993年创刊以来,一直以地产公共意见领袖身份,影响着中国房地产业官方、行业、开发商三股力量,成为我国报道住房保障、人居建设、城乡统筹的最大新闻平台。
《渤海早报》、《球迷报》先后宣布休刊,传统的报刊行业在未来还有前途吗?
实际上,除了《渤海早报》、《球迷报》先后宣布休刊外,12月28日出刊的《台州商报》头版刊登了一个《休刊启事》:“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台州商报》自2018年1月1日起休刊,有关业务并入《台州日报》《台州晚报》等台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所属媒体。《台州商报》在国内也算得上是一份有一定知名度的都市报。
也因此,2017年注定是传媒行业尤为特殊的年份,为中国新闻新闻史之记载。
一方面,近年来(从2009年到2017年),50多家左右的传统媒体休刊或者关停之,就在今年,年初开始,东方早报、京华时报、贵州商报、楚天金报、台州商报等,传媒行业的“淘汰赛”正从专业报、行业报,边缘的都市报,到强势的都市报;另一方面,对于如每经等一样重视内容的新锐媒体,凭借原创内容优势以及全媒体的渠道,不断前进,经营收入和品牌不断收获新的成果。
在传媒行业上述分化的背后,既有客观的发展之势使然,也有主观能动方面的因素,至于后者,有没有真正重视内容和渠道:在广告不断下滑的压力下,是否真正抓牢内容不放松;在互联网深度改造一切传统行业的背景下,是否有魄力拿出改革的勇气和可行的方案?我们的终端思维是用户还是仍然是读者?
“2017腾讯媒体+峰会”主题是“媒体新星球”,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发表了主题演讲,并发布了《未来地图:2017中国新媒体趋势报告》。陈菊红认为,用户、内容、技术、商业,这四个领域是构成媒体新星球的核心要素,其中内容回归,引起业内共鸣。
传统的报刊行业在未来仍然具有前途,但是前途只留给与时俱进的主体,思维不同,格局不同,结果也会不同。
早在2011年我写过的一篇媒体评论中,就讨论过传统媒体倒闭的浪潮正在来临。2008-2010年,200多家美国报纸迅速消失,连创办于1823年的《The Argus-Champion》百年老报也没有逃过一劫,也难逃劫难
那一年我做过一个杂志的深度调查记者。作为一个省级的官办媒体,那个时候,从80年代以来,这个杂志就是不担心订阅量的。所以从内容到形式,依然保持着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那种黑白图文加几张彩色插页的格式,封底再加上一些市面上几乎已经没有人卖的减肥产品广告的那种杂志。
记得在杂志的团年宴席上,主编们津津乐道的是当年写得了一手好标题,光靠标题就能把杂志大卖特卖的黄金时代。“标题王”代表着主编们的光辉岁月。然而那时候,微博已经开始兴起,人们越来越习惯短频快的碎片化信息。半个月出一册杂志,自然在速度、时效和内容劲爆程度上赶不上新媒体的浪潮。
传统媒体的编辑们的互联网基因也相对较弱,在我待过的那个杂志,曾经出现过一个子刊主编在腾讯微博上用自己的个人微博吐槽某个社会热点事件,结果引来一群网络“侠义之士”的怒怼,总编辑们得知此事,非常紧张,子刊编辑坚持认为自己的观点没有错,但是总编辑最后还是要求该编辑把自己个人私号上的所有内容全部清空。这可以看做是一个传统媒体初次触网阶段,面临网络舆论的处理态度和处理方法。
如果带着这种思路,强行把传统媒体转型为网络媒体,我想也依然是传统媒体的操作方式,即便内容上实现了数字化,也很难使用互利网新媒体的生存法则。
而诸如咪蒙这样的曾经在传统媒体中摸爬滚打的媒体人转身做自媒体能够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们自己对网络舆论走向的熟悉和了解。
传统媒体的死亡,并不等于新闻的消失。媒体的载体形态从纸媒转为数字媒体,本身是媒介传播的一种衍生和发展,而基于新闻事实的内容报道还是在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