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成者为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成者为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大家同不同意这句话?
不能完全同意,所谓“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不过是世人一厢情愿的评判。
我是南风偿,如果你也同意我的观点,欢迎转发。
这句话按照字面意思去对照,胜利的人拥有王者一般的权利和荣耀,失败的人任人侮辱,糟蹋甚至被称为贼寇。
之所以会有如此评判,是因为我们都向往胜利者的权势、利益和地位。所以 我们的眼睛里也只看到了胜者的权势和利益。
然而,何为胜者?何时的胜者?
大家有没有仔细想过,人在世间不过是沧海一粟,一时的胜利不过是历史长河中溅起的一点水花。胜者的胜利也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那么胜者胜利之后呢,是一直的胜利还是一时的胜利?
享受王者权势背后呢?是天灾人祸还是安享太平?
秦朝大宦官赵高,可谓是历史上宦官的最大胜者,也可谓是胜者为王的典范。他可以权势滔天,为所欲为,把颠倒黑白发挥到极致,指鹿为马就是他的代表作。
然而他没有想到,他最终被自己扶植权利代表的子婴诛杀,死了他一个也就算了,还被连诛三族,这是何等的胜者?何等的灾难?
胜者王败者寇!事是这个事理是这个理!
姜文的电影《让***飞》里面有一句台词我记得很清楚:“枪在手,跟我走!”。历史故事里也好,现实生活中也罢,胜利者春风得意高高在上,成了任人打扮的君王;失败者销声匿迹身首异处,成了任人踩踏的贼寇。服还是不服,几乎都是铁一样的事实不容辩解。
不过历史上却有一个人即使胜利了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也遭人耻笑,有一个人即使失败了赶下了君王的椅子,也被人尊重。前者是“儿皇帝”石敬瑭,后者是“君王死社稷”的朱由检。
后晋的开国皇帝石敬瑭本来也有文可安邦武可定国的本事,却做出了一件利欲熏心厚颜***的丑事:公元936年起兵造反时被后唐兵马围困于太原,向契丹求援答应割让幽云十六州,并心甘情愿做”儿皇帝“。对此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行径,亲信刘知远都说:“称臣可矣,以父事之太过,厚以金帛赂之,不必许其土田,恐异日大为中国之患。”。石敬瑭此后对契丹百依百顺恭恭敬敬。书信都称辽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丢失幽云十六州使中原百姓深受其害,石敬瑭也成了千古笑柄。
明朝的亡国之君朱由检刚愎自用谨慎多疑,但是诛杀宦官魏忠贤铲除阉党之祸,澄清吏治整顿朝纲,在李自成内乱、后金外患、文官集团把持朝政的环境下,17年的时间里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意图挽救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虽然功亏一篑最终国破家亡自缢于煤山。对于这个“君王死社稷”的失败者,即使是满清朝廷也没有在他身上踏上一脚。
我们必须承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历史的潮流,是胜利者选择顺应民心民意的奖赏,是失败者违背民心民意的惩罚。但是如果胜利者走上罔顾百姓的路,最终也是遭人唾弃抛弃的贼寇。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大家同不同意这句话?如果从极端利己的角度出发,这段话是没有什么错误的。但是要记得一句话,人善人欺天不欺,人恶人怕天不怕。所以人必须有道、有度,做什么事情都要符合法律法规,这样才能持久,而不受“天谴”,所谓人在做,天在看。仁者无敌。君不见,自古至今,有几大家世长盛不衰,孔、孟、张、陈等等。
严于律己,尤其是胜者,刘备之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君子慎独,终可行遍千山万里路,所谓胜者,或者败者,亦挡不住时间的消磨,天道好轮回,做好本分,符合天地人三道,就能持续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就是最好最真诚的胜者之路。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为他人为善的时候,那善不经意间就会也关照自己,暖暖的,没有胜负的观念,譬如管鲍之交。鲍子把胜负看淡,而关注于国家、民族的大利大义。让利,做生意不计较分红,本利都给了管仲;赴险,打仗不避危险冲锋,替管仲遮挡危险;让贤,救管仲让上卿官位,举荐管仲给齐桓公。如果从世俗的观点鲍子都输了,都败了。管子得利,得安,得权。可是最后鲍子十世为齐国上卿,而管子终究不得好死。给人遗憾。
所以不以自己的小我而进行的事业才能成就伟大的自我。就如同我们现在的伟大的民族复兴事业,我们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就是这样的事业。为国为民族为家乡为家族为家庭为自己,都应该艰苦朴素,自力更生,勇往直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不息的人,还谈什么成败?终将会得到人们最真诚的祝福和赞美。君子以自强不息。晏子说以贫为师真实不虚!极端利己终归要极端害己,仁者待人,人待仁者仁。
地狱者,***害人;天堂者,***爱人。给人以害,人还之以害;给人以爱,人还之以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