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御史大夫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御史大夫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御史和御史大夫的区别?
两者的称呼不一样,出现年代不一样,职权也不一样。御史,是中国古代执掌监察官员的一种泛称。隶都察院,以监察御史分道纠察,员额甚多。另有派遣监察御史巡察各地者,分任各种任务。御史大夫早期为三公之一,权限很大。是最高的检察长官。宋代以后不再设置。
古代的御史大夫有哪些?
1、权万纪权万纪是唐太宗皇子吴王李恪的老师,敢于犯颜直谏,在他的督导下,吴王收敛许多,还博得了尊师的美名,权万纪却因吴王***破坏了农田,被唐太宗以师之过削去了封户。后改为教导李世民第五子李祐,因万纪多次犯颜劝谏,斥退昝君谟、梁猛彪等小人,引起李佑的不满。贞观十七年(643年)被李佑指使燕弘亮等率20骑射杀支解而死。
2、胡宗宪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3、鲍宣鲍宣(前30-3年),西汉大夫。字子都。渤海高城(今河北盐山东南)人。哀帝时,为谏大夫,敢于上书直言,抨击时政。他在上书中,曾指出:“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后任司隶校尉。哀帝时为豫州牧,征为谏大夫,对哀帝宠信外戚子弟及幸臣董贤等,谏争甚切,其言少文多实。后拜司隶,因摧辱丞相,下狱,博士***王威等千余人上书营救,得减灭髡钳。王莽秉政,因宣不附己,以事逮之入狱,***
御史大夫、士大夫中的“大夫”,该怎么念?有什么意义?
发音为:大(dà)夫
大者,尊也。
根据《礼记·郊特牲》记载:夫也者,以知帅人者也。啥意思?即:以知识领导其他人。
通过大夫两字的解说,在古代大夫官职的的意思也就明了了。
大(dà)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后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议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至明清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明清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医生我们中国也称大夫。这源自于宋徽宗政和年间重订官阶时,在医官中设置"大夫"官阶,故今仍沿称医生为大夫。不过随着社会演变和区别于士大夫等官职,逐渐演变为大(dai)夫。
西汉御史大夫是怎样的官职?
御史大夫,从理论上讲相当于今天的中纪委书记,主管纪检监察事务,是西汉中央***的三驾马车之一。
汉朝沿袭秦朝的官制,朝廷最***职为丞相(主管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和御史大夫。御史大夫又被视为是“丞相之副”,甚至被直接称为“副丞相”,一旦丞相有缺,便可补上。
但是,丞相是“金印紫绶”,俸禄一万石;御史大夫是“银印青绶”,俸禄二千石。二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皇帝考虑到御史大夫是管官的官,如果地位太高,那就很难控制了。
因为御史大夫经常要向皇帝汇报官员的动态,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比丞相和皇帝更为密切。而且,丞相地位尊贵,很多外出的差使,皇帝也不便于派丞相去办,所以常常派御史大夫出去。御史由此也承担了很多非纪检事务的工作,比如巡视漕运,治理地方税务,收捕朝廷要犯,甚至于带兵出征等等。
事情办得多了,权力自然上升,有时候御史大夫的权力甚至会超越丞相。汉武帝时期的御史大夫张汤,“每朝奏事,语国家用……天子忘食,丞相取充位,天下事皆决汤”,这已经是骑到丞相头上了。所以,在人们心目中,御史大夫又从副丞相的地位,被提升到与丞相等量齐观的地位,称丞相府与御史府为“二府”。
汉武帝以后,朝廷的政局发生显著变化,那就是尚书台一类的秘书机构被赋予重任,成为国家的权力中心。丞相被更名为司徒,太尉被更名为大司马,御史大夫相应地更名为大司空,而且“金印紫绶,禄比丞相”,身份地位大大地提高了。
但是,大司空的职权,却是大大的弱化,基本上成为虚位。东汉改大司空为司空,却是“掌水土事”,相当于建设部长,和当初监督百官的御史大夫相比,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这个官职,实际上只存在于秦朝和西汉。而且,和丞相、太尉一样,随着皇帝私人秘书机构的兴起,逐渐沦为摆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