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裴李岗文化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裴李岗文化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 裴李岗文化比仰韶文化年代还要早一两千年,但为什么却鲜为人知?
- 山间之地如堂者为密,又有李家沟、裴李岗、黄帝、夏启遗址,新密可认定为中华发祥地吗?
-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磨盘”,究竟是用来碾碎谷壳,还是用来鞣制皮毛的?有什么依据?
裴李岗文化比仰韶文化年代还要早一两千年,但为什么却鲜为人知?
裴李岗文化: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早期新石器文化。因1***7年首先发现于中国河南新郑裴李岗而命名。年代距今8000~7000年。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境内。
仰韶文化:距今约5000~6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裴李岗文化作为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较早遗存,裴李岗文化自七十年代首先在河南新郑市裴李岗村发现以来,便使人们认识到了仰韶文化之前的中国远古文化的独特面貌。结论:裴李岗文化比仰韶文化早.
山间之地如堂者为密,又有李家沟、裴李岗、黄帝、夏启遗址,新密可认定为中华发祥地吗?
黄帝生于有熊国的轩辕丘,《水经注》“南有颍水,北有具茨山”正是轩辕丘所在地,这些地望大西北黄土高坡有吗?具茨山下有个大隗,黄帝经常拜访此人,具茨山即今始祖山,山上有三千多副史前岩画。大隗今属新密,新密有黄帝宫遗址,有新砦遗址(早期夏都),所以说这一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亦不为过!
裴李岗文明是关键,裴李岗在郑州南郊。新密有没有裴李岗文明?新郑唐户,舞阳贾湖,中牟仡佬寨,河北磁山,甘肃大地湾,等等,都是裴李岗文明,这是东方最早的文明。中原地带最多,最先进。
中国大地上的上古时期人类生活遗址不断被发现,于是考古界的一些考古成果总是相互争持不下,原因何在?我认为还是未有一条清晰的脉络为人们梳理可用。
无论有多少遗址发现,整体情况是,没有一个遗址是全面的可以代表时代特征的,总是是是而非,让普通人摸不着头脑。
其实大家都知道,上古时期有许多文明被自然灾害、人为战争、自然消亡的原因而不存在了,现在只能在一些偶然性的条件下保存下来的一些遗址上面发现端倪,时间告诉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遗址的发现,就可以断定一个没有任何记载的时代。
试想,上古时代的发达程度究竟有多高?现在人能确定吗?我觉得根本不能,因为当时的生产工具究竟是什么?因为现在看见的都是磨制石器或打制石器,因为石器不会腐烂,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没有腐烂的一些东西,而容易腐烂的东西到底发达成什么样了?不得而知。
所以说无论是李家沟,还是裴李岗,对于新郑来说,想确定其上古历史地位,目前不可能,缺少的印证条件太多了。或许在未来,发现的遗址更多了,证据更充分了,也许会有一个结果。
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题主的这个文章,涉及太多的考古文化与传世文献的记载,这样造成回答的量比较大。我择其概要回答一下吧。
题主问题可整理作:新密有李家沟遗址、裴李岗遗址,有黄帝传说、夏启传说,新密可认为中华发祥地吗?
我的答案:不能。
原因:第一,按照通常的解释,发祥地是指文化的起源地。而从考古学角度来说,目前学界普遍的观点都承认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提出的观点,中华文明的形成是多元一体。所谓多元,就是形成来源有多个;所谓一体,是指形成过程的一体化特征。
苏秉琦先生根据其研究成果,把中国进入文明时期之前的新石器考古文化分为了六大区系。因此,从意义界定来说,用中华发祥地来指某个特定文化,本身就与考古事实相背离。
第二,我们具体从考古文化上来说,新密李家沟遗址为距今10500年至8600年左右的史前文化。而在更早的时候,在湖南玉蟾岩(如图)和江西仙人洞已经出现人工栽培水稻和原始陶器的制作,且时间已经达到15000年以上,远远早于李家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要讲中华文华的发祥地,纵观中国全境,更应该注意的是长江流域。
第三,裴李岗确实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新石器文化。但也要看到,在当时南方的江汉流域已经兴起著名的城头山文化,出现了氏族墓葬、大型祭坛、灌溉设施等,其地位在学术界也是得到了广泛肯定的。
第四,自黄帝以下的文化,笔者进行过较长时间的研究。目前的看法,黄帝文化是西北而来,然后进军中原。可以断言,新密形成的黄帝文化远远没有甘肃天水一带的黄帝文化古老。再谈夏启传说,这个时期更为晚了。笔者在研究三星堆的过程中,发现所谓的夏启传说,其实有坚实的历史背景,但其时代已经远远在中国进入文明社会之后。
1.李家沟文化遗址10500年――8600年
2.莪沟裴李岗文化遗址8500年7500年
3.古城寨龙山文化遗址5000年(专家认为可能是轩辕丘,即黄帝出生地)
4.新寨遗址4000年(探源工程认为与夏启都城有关,早于二里头夏中期都城)
5.黄帝宫出土的风后八阵兵法图石碑
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磨盘”,究竟是用来碾碎谷壳,还是用来鞣制皮毛的?有什么依据?
此类磨盘我们中牟县就出土两个,都是在县南黄店镇业王村发现的,一个和提问图一样,有石磨盘和一根石棒槌,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被郑州博物馆借走;另一个只是单独的石磨盘,后部稍有破损,为三级文物,现存放于中牟博物馆。近观就会发现,磨盘中间略微凹陷,明显是长期使用磨损所致。
关于石磨盘的作用,今年初,中牟县博物馆开馆时,请郑州市博物馆专家来撰写文物讲解词,对石磨盘的用途定义为:谷物脱壳。
《诗经》中所载粮食作物的名称有21个,归纳起来只有六七种,这就是粟、黍、菽、麦、稻和麻(其籽实称苴或蕡)。在这些作物中,粟和黍最为重要。从原始时代到商周,它们是黄河流域、从而也是全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粟,就是俗称的小米,它的种植范围更广,尤其是在黄河流域,可以说是主要粮食作物,但它需要脱壳才能食用。石磨盘所说的脱壳主要就是脱粟壳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裴李岗文化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裴李岗文化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