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失节事大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失节事大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饿死是小失节事大?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 è sǐ shì xiǎo shī jié shì dà ]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出处
《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这是古代束缚女人励志的句子,在封建社会女人失节会抓去浸猪笼的,当着多人的面浸猪笼,是多么失面和痛苦的事情啊。所以古代女人宁愿贫穷饿死也不会做有失贞节的事,可见古代女性多么可悲!现在社会倒过来了失节事小饿死事大,现在女性太过开放了!
是的,这一般是古人以前的一些句子来形容一些事情的大小,就是要把自己的脊梁骨给挺直,不要让别人戳脊梁骨,不要去做一些恶事情,让别人说你家里面的脊梁骨还有你老人的脊梁骨,这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所以情愿饿死也不要去偷和抢。
关羽的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意思是自己反汉失败了不得已降了汉,对吗?
正相反,土山约三事,就是关老爷在教给你们,咋样才能即当表子,又立牌坊。
第一事,降汉不降曹,装孙子就从这开始,天子都在曹操地盘,降汉降曹有毛区别,关羽又不是脑瘫,他自己咋会不明白。,这就是先给自己立牌坊。
第二事,将皇叔俸禄,赡养两位嫂夫人。关某投降是为了保护嫂子,不是怕死,真的,关某拿曹操全家发誓,请大家务必要相信啊。这就是给自己找台阶,我要说怕死投降,多没面子,关某以后还咋混。
第三事,只要知道皇叔的去向,不远万里都要投奔。这就是给曹操打预防针,小曹你以后最好给我待遇高点,宝宝要哪天不高兴了,到时候跳槽回原单位,可别怪宝宝事先没打招呼。这就是在给自己留后路,美名其曰:人在曹营心在汉,既跳了槽,还没跟原单位撕破脸,曹氏集团要混不好,还能回原单位继续工作。
看了关老爷,明白啥叫既当表子,又立牌坊了不?其实这招直到当今,都有很多人在用
这就属于“画虎不成反类犬”。文学作品为了树立某个人物高大全的形象编造了情节,反而犯了原则性错误。土山约三事本不存在,为了强调关羽的“忠义”而虚构了这样的情节,反而给人“反贼”的感觉。
首先必须明确一个事实,土山围约三事不存在于任何历史记载,纯属演义虚构。所以,不要强行解释关羽的心理,这是根本没发生的事,这样牵强附会很傻。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为什么要虚构关羽约三事的故事。
历史上,汉末三国时期,文臣武将改换阵营其实是非常常见的。就以曹操麾下来说,张辽原属吕布、张郃原属袁绍、徐晃原属杨奉、文聘原属刘表、庞德原属马超。这些人都不是一开始跟随曹操,但从来不会有人对他们的道德进行指责,特别是庞德,后来还拒降关羽,更是被标榜为楷模,没人会嚼舌头说他曾经是曹***对头马超的部下。
关羽虽然投降了曹操,但是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徐州一战,毕竟刘备生死不明,自己孤木难支,白白送死毫无意义,投降不失为明智之举。而且关羽做的非常到位了,当斩颜良立功后毅然回到刘备身边,可谓忠义了。这在当时已经非常难得。
但是,为什么要加一段土山围约三事?因为三国演义(包括前身三国志平话)的创作背景已经不同了。宋代开始,程朱理学兴起,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作为忠义化身的关羽怎么能有一点点道德进行的瑕疵呢?不行,所以就给他加一段故事,为了保护皇嫂而不得已归降,并且坚定不是“降曹”。
但是,你不能说“降汉”啊。什么样的人才能“降汉”?不是外族就是反贼啊。关羽肯定不是外族,那只能是反贼了。你自己做“反贼”也就算了,怎么还能给刘备头上扣屎盆子呢?要知道,刘备被曹操追杀可是因为参与了“衣带诏”事件,也就是董承搞的所谓汉献帝衣带诏密谋诛杀曹操的***。你说自己降汉,那好好的刘备替主杀贼就真成了造反了。关羽说这话的话,那真对不起刘备,真没脸说自己忠义了。况且,后来关羽还离开曹操回去找刘备了,这算什么?再次叛汉做反贼?
所以,这真的就是文学作品的疏漏,毋庸讳言。三国志平话是民间文人创作,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也是落魄文人,而这些小说面对的读者也是文化层次不高的普罗大众,对于字斟句酌肯定是有所欠缺的。或许再经口口相传,原本用词准确也给改的面目全非了。我们必须强调,关羽无论如何也不能“降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失节事大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失节事大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