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庚子事变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庚子事变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庚子事变?
清朝末期,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
清***听信义和团能够刀枪不入,杀光洋人,便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五日对十一国宣战。为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英、美、法、俄、德、日、意、奥八国组成的侵略联军,于1900年6月,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最后导致中国陷入空前灾难,险遭瓜分。
1900年,是中国农历庚子年,这场100多年前爆发的动荡也被中国人称为“庚子事变”“庚子国难”。
是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绪二十六年),以当时的大英帝国、美利坚合众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德意志帝国、俄罗斯帝国、大日本帝国、王国、奥匈帝国为首的八个主要国家组成的对大清帝国的武装侵略战争。
清末庚子事变名词解释?
由于列强欺凌过甚,激起中国百姓普遍的愤恨,造成义和团的兴起,以“扶清灭洋”为号召,拔电杆、毁铁路、烧教堂、杀洋人和教民。
庚子事变如慈禧未能逃出京城,李鸿章出任大总统,历史将会怎样?
李鸿章没有这么大的势力,没有这么大的能力,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更没有这么大的才能,去当什么总统。
可以这么说,李鸿章即使当上总统,他干得不会比慈禧好,有可能更糟糕。
当时的确有此意,但前提是两宫不测,而且也不是要当总统,而是“民主”。没看错就是民主,相对于“君主”而言。
当时因义和团扶清灭洋,进攻外国领事馆,引发八国联军入侵。由于北京周围电线杆、铁路全部被毁,北京的命令无法传到地方,各种传言四起。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皇上和太后很有可能殉国,这样地方就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局面。
为了应对这个局面,东南督抚疆臣自发与外国交涉(李鸿章的心腹邮传部长盛宣怀牵头),达成东南互保协议,约定互相保护,互不侵犯。
而且约定,一旦两宫不测,群龙无首,则由李鸿章(两广总督)出面善后,担任民主,即国家已无君主,李鸿章作为老百姓的代表,与外国交涉,代行中枢职责。
应该说这只是一个应急预案,也只是一个意向。由于皇上太后并未殉国,而是西狩西安,朝廷中枢仍在,这个应急预案就用不着了。
而李鸿章本人也应诏赴北京与八国联军议和,经过艰苦谈判最终达成屈辱协议,国家转危为安,而李鸿章也油枯灯尽,与世长辞了!
如果真的出现两宫不测,李鸿章担任民主,仍然是李鸿章出面与八国联军谈判的局面。由于中国东南根基仍在,仍有实力与八国联军周旋,而且由于“祸首”已经不在,谈判时赔偿和屈辱可能会少些,但仍然要清算支持义和团的大臣和满清权贵,总体差异不大。
只不过***将接机彻底掌权,清廷将提前退位,或者沦为立***体下的虚君,或者中国提前进入共和时代,李鸿章成为首任总统。
至于之后如何演进,就无从推论了,毕竟历史无法***设也无法重演!
历史是这样,庚子之变,慈禧携光绪逃往西安,奕劻与李鸿章代表清***与八国进行谈判,最后达成庚子协议,李鸿章时年已经79岁,身体不好。当时张之洞,刘坤一已经形成江南互保之势,张刘二人较亲英美,李鸿章亲俄,张派幕僚辜鸿铭进京协助谈判,顾与八国统帅瓦德西有旧,谈判从最艰难阶段有所转机。以当时的情形,李的地位和年龄均不再适合就认大总统,首先满清统治集团并未大幅削弱,毕竟只有北京天津被攻陷,损失不大,官员,军队,地方资源充足。其次南方***总督和李并不一心,各有所想,也没有反清的意思。第三外部列强并未有推翻大清的企图,八国联军总共不到二万人,占领诺大的中国不切实际,他们不过要得到赔偿和利益。以上述条件来论,李鸿章当大总统应该说是不具有条件的。李任大总统,必须有其中二个条件,一,***总督及属地百姓支持,二,洋人全面支持。三,李至少年轻5岁,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四,李自己有一支效忠的军队。则李有可能具备后来袁世凯的条件,但李的思维已经到了守旧阶段,创出新制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掌国而不固。
李鸿章在五年前代表大清访问列国时,应该说是巅峰阶段,但大清的根基还比较稳固,反清势力根本不成气候,国内正期待光绪新政的到来,所以李鸿章只适合做中兴之臣,无法做***之大总统,那是他的时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庚子事变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庚子事变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