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九龄 望月怀远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张九龄 望月怀远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如何理解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作,在《唐诗三百首》的五言律诗中,这首诗排在第二。诗的开头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向引用率甚高,在思乡怀人的散文中时有所见,特别是到了中秋节,更是频频亮相于报刊,亮相于荧屏,甚至成了联欢晚会的会标用语。然而,遗憾的是,“海上生明月”往往误为“海上升明月”。 “海上生明月”一句,历代论家认为是“意境雄浑阔大”的千古佳句。人们吟诵着它,就仿佛看到了一轮明月正从无垠的大海中腾涌而出,粼粼的波光闪烁通明,把天地之间映照成一片银色的世界。这里,“生”字堪称是全篇的诗眼,它点明了大海与明月的关系,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海上升明月”呢?虽然和“海上生明月”仅一字之差,而且“升”“生”二字读音完全相同,但给人的感觉却大不一样。它只是就景写景,大海成了一个地点,一个背景,和月亮的关系显得模糊。原诗中的那种壮阔、雄奇、灵动的气象因此大为减弱以至完全消失。这可以说是点金成铁的一个实例。 诗无达诂。也许在你看来,“生”字未必佳,“升”字未必不佳,那我们至少应该遵循一条原则,那就是引用必须忠实于原文。查张九龄诗作的各种版本以及历代诗歌的各种选本,从未见有作“海上升明月”的。
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①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②,还寝梦佳期。(平声支韵)
【註解】①意即息灭烛光,怜,有爱玩意。按谢灵运怨晓月赋中有“灭华烛兮弄晓月”句。诗意本此。②陆机拟明月何敀皎诗,“照之有余辉,揽之小盈手。”
【作意】这是一首写景兼抒情的诗,意在抒写想念远人的幽情。所谓远人,或指好友,或指恋人,不能指定。
【作法】律诗本来是要讲对偶的,这诗的颌联,在字面上看,似乎对得不甚工切。不过我们要知道初唐时期律诗还沒有完全成熟,所以有时末免还留存着古诗的格调。这首诗重在“望”字和“怀”字,“天涯”“相思”“佳期”等词都是从这两字生发出来。又因为题目是“月”,所以描写的就应该是夜景,因此有“灭烛”“露滋”“寢梦”等词。可见无论做什么题目,总得扣住题字,因此拓展,才有好诗。再照章法讲,第一句出“月”,三句出“望”,四句出“怀”,五六两句是“望月”,七八两句是“怀远”。全诗层次秩然不紊,将情和景,融成一片,竟不能分辨出来,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才到做诗的极妙境界。
在一个凉风习习的秋夜,唐朝宰相张九龄,因刚被贬官不久,胸中不免有些郁闷。他正独自坐在窗前喝着闷酒,突然看到一轮明月缓缓从水中升起,一直升到高高的夜空中。
张九龄不顾屋外的寒露清冷,披上一件单衣,匆匆走出门外。他仰头望月,思绪万千:想必此刻,普天之下的人们都在共赏着同一轮明月吧?不知当年的故人,此刻是否安好呢?于是,张九龄在院子里缓缓踱步,吟出了这首《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经评价张九龄是:“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为什么张九龄会得到这么高的评价呢?要知道,唐代的广东并不像今天这么繁华富裕,在当时,两广地区可是整个***帝国经济、文化最落后的地方,也是“蛮荒之地”的代名词,张九龄正就来自这片文化荒漠。
据说,在张九龄高中进士的那一天,有落榜者很是愤愤不平,声称本场考试必有猫腻,否则为什么会让一位来自广东的“南蛮”中举呢?不过,很快,张九龄的能力就显露出来了。他顺利通过吏部考试,成为秘书省校书郎,在职期间,恰逢李隆基亲自策问天下名士,张九龄再次稳定发挥,顺利升迁。
再后来,虽然他因为直言敢谏得罪过权贵,但承蒙玄宗李隆基、宰相张说的赏识和提拔,还是步步高升,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不仅如此,张九龄身上还始终伴随着一种摄人心魄的风姿气度。据说,他去世后,但凡有人向唐玄宗推荐宰相人选,唐玄宗总要问上一句:“这个人的风度能比得上张九龄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九龄 望月怀远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九龄 望月怀远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