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歌唱圣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歌唱圣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典音乐中世纪时期的代表人物?
中世纪的音乐主要有两大类:复调的宗教音乐和单声元素的世俗作品。
宗教音乐即教会音乐,主要形式是歌唱圣诗、朗诵圣经。圣咏是中世纪宗教音乐的主要形式。
在漫长的中世纪最重要的主要代表人物有Gregorian Chant(格里高利)(大概在10世纪左右,略早于中世纪)和Ambrosius(安普罗修斯)。格里高利圣咏对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一般也是研究古典音乐的开端,而且重要的是现在我们也能听到中世纪的圣咏。
其中复调音乐比较重要的代表人物还有Organum(干努姆),他相当明确地表现出哥特风格的特征。
梢晚一些的宗教作曲家很多很多,比较出名的是Palestrina(帕里斯特里纳)、La suze(拉苏斯)等等。
世俗作品的演奏者也可以说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游吟诗人。游吟诗人盛行于贵族层,甚至包括帝王。不过也有出身贫寒的艺人因为才艺出众进入上层社会。这方面留下的资料甚少,对于早于11、12世纪的世俗音乐来说几乎没有精确的记谱去记录那些音乐。现存最古老的世俗音乐是一些拉丁文歌词的歌曲。其中有goliard歌集、罗兰之歌等重要些的作品。现在那最流行的古典音乐《布兰诗歌》也可以算是中世纪世俗音乐的代表了把。
歌曲巴比伦河有什么典故?
那是公元前586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了耶路撒冷一带的犹太王国,摧毁了犹太人位于锡安山上的神庙。Zion就是“锡安山”(也有人认为Zion指的是圣城耶路撒冷,其实异曲同工,指的都是故乡的意思)。
巴比伦人将犹太人驱赶到巴比伦去,在巴比伦河边上强迫犹太人唱起欢乐的歌,但是背井离乡、颠沛流离同时丧失了自由的的犹太人哪里有心思在陌生的地方唱歌跳舞呢?于是残暴的巴比伦奴隶主就砍掉了犹太俘虏的双手。
公元前588年,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率军攻入犹太王国,围困耶路撒冷18个月之后,攻陷该城,夷平城墙,劫掠、焚毁所罗门圣殿,昔日繁荣的耶路撒冷变成一片废墟,成千上万名犹太王国的王室成员、祭司、贵族、工匠被俘虏到巴比伦。史称这一历史事件为“巴比伦之囚”。
在巴比伦的犹太人身为奴隶,处境悲惨,他们渴望着有一天大卫王的后裔中出现一位弥赛亚(救世主),帮助他们摆脱苦难,复兴故国,将耶路撒冷重新赐给以色列的子孙,并重建圣殿。
巴比伦河》是具有迪斯科风格的一首英文老牌经典歌曲,在我国广为流传。在首段歌词中,有一个英文单词“Zion”,其含义是锡安山(在以色列)、天堂、天国、犹太教,象征意为:犹太人的家乡、理想之城、乌托邦。因此,从歌词的历史含义上译为“家乡”更为合适。作者本人是否是个犹太人(该歌的歌词并非百分百取自***教圣经旧约但绝大部分的句子是原词,即圣经旧约全书诗篇中第137首)我们不得而知,但歌中描写的情景与历史、宗教和地域有一定的联系。一方面这些人被虏掠至陌生的地方,被迫唱歌而思念故乡;另一方面这也涉及到犹太民族的历史问题。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晰奔放。我们可随着那轻松、恬静、安详、流水般的乐曲,回味着家乡的小溪,绿野,田埂和稻谷。特别是身处逆境、漂泊异国他乡的伤心人听到这首歌曲,更能引起他们的思乡之情。歌中作者运用天堂,理想国和离乡的人们作比较,与人们的悲伤形成鲜明的对比。坐在巴比伦河畔,伤心的人们似乎在泣诉:巴比伦河啊,你静静地流淌,夜色是多么安详,可是你哪里知道,就在你的身旁,我们被迫害的异乡人有多么的凄凉,愿圣上也能知道我们的心声,我们的祈祷和冥想……
到此,就是小编对于歌唱圣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歌唱圣经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