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商隐妻子死于多少岁?
公元851年,李商隐妻子王氏病逝,李商隐因远在他乡,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表达了对妻子无限的追思。
妻子去世后,李商隐每每回忆起当年恩爱的时光,留下了不少感人的诗篇。而最著名的或许就是这首《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此时正是巴山夜雨。苍莽巴山,峰峦耸秀,云迷深谷,雾游奇峰。如丝的秋雨,绵绵密密淅淅沥沥,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秋雨渐渐涨满秋池。
此时夜深,闺中独坐。闺妇独处离愁,夜深不寐,为远方的夫君平添思念。君问归期未有期,远方的夫君啊何时可归。
妻啊,你问我归来的日期,可这连绵秋雨却让我何时归家。夫在别地,离愁别绪,黯然神伤,羁旅之愁,难归之苦,更上心头。何当共剪西窗烛。现在夫君正在西窗下阅读你的信,而窗外的秋雨淅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秋池已满了,而夫君更是夜深难寐,独剪残烛,心里郁闷孤寂,思归之切,盼望与妻团聚。
不论千山万苦,夫君必定越过重重巴山夜雨,与妻相聚,夫妻双双共剪西窗之烛,共亨欢乐时光。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何当:何时。剪西窗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更明亮,形容深夜秉烛长谈。却:再回溯。
诗人游宦在外,寄诗给家中妻子,叹息身不由己,展望未来相聚情景。
什么时候才能团聚,在烛光摇曳的晚上促膝长谈,互相倾诉离别后的相思,尤其要诉说下夜雨巴山,水满池涨时那浓重的离愁。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看,这属于想像描写,用别后重聚情景的描写,表现离愁之重,别情之浓。起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感染力。不能为之,而***设之,更显诗人的无奈与执着。
先大概翻译下这两句诗的意思,大意是指什么时候我们能够秉烛长谈,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何当两个字写出时间待定,表达出作者心目中的念想,有对与朋友相见的期盼,然后整句话也表达出作者心目中的强烈思念之情,有无数的言语想要跟对方表达。以前谈异地恋的时候,对这句话深有感触,不见的时候无比思念,在见的路上心情无比期待与激动。见面后真的有说不完的相思。
写出了作者急切盼望着和妻子重逢的愿望。
这里有一个意象,我觉得历来被人们错解,就是“共剪西窗烛”——
人们都认为是回到家后和妻子夜里共叙离情时,时间久了蜡烛的灯芯长了,于是用剪子剪掉。
***如是两人一起剪,似乎不太好操作剪刀,于是理解成有时作者剪,有时妻子剪。去年偶尔听到康震老师在“传唱经典”的节目上也是这样解释的,倍感失望。
让我看来,如果是这样解读则毫无诗意了,如果是这样解读这首诗也不会流传到今天。
我的解读是=====剪的不是蜡烛灯芯,而是烛光。剪刀也不是真剪刀,而是两个人的影子。整个的意象是从窗外看两个人的影子像剪刀一样(时开时合)。
为什么两个人的影子会像剪刀一样时开时合呢?因为两个人倾诉离别之情每至动情处便相拥在一起,如此反复而已。
这就是我对此句的解读 ,非常遗憾 自古到今 上至学者专家 我还没见到和我认识相同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